会员登录

四川省绿色发展促进会

组织简介 组织文化 组织架构 组织章程 执行机构 联系我们

2020825151725025

四川省绿色发展促进会决策咨询专家团队档案

李志林方向:遥感遥测

   图片1

  李志林,男,博士,教授,四川省“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  “Gino Cassinis”奖、“Schsidefsky”奖章获得者。
  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负责人,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顾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测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制图学会科学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地图与GIS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常务理事,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


陈国阶  方向:环境评价与规划

图片2

  1965年8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1965年8月至今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前身为成都地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氟的污染与防治、环境评价、区域持续发展等。1965、1978、1986、199年依次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中1981—1983年公派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理系作访问学者。现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科学技术顾问团顾问、四川省环境保护委员会科学顾问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约150篇,出版专著8部(含主编、副主编)。
  成就与荣誉:曾主持“七五”国家攻关课题“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75—16一06),并合作主持、完成国家下达重大任务《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他在科研中提出许多新观点、新发现、新理论,多篇论文被国外文献摘录,几十篇论文为国内有关文献转载、引用,不少论点为国内外报刊报导。科研成果中“氟的污染及防治研究”获四川省科学大会奖(1978年);“金沙江下游地区国土开发综合规划”、”川西北地区国土综艺开发规划”等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0、1990、1996),《成都21世纪议程》获二等奖”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前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研究”分别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三等奖(1989、1993);《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8本,260万字,科学出版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还有多篇论文分别获学报级刊物、四川省、成都市等的优秀论文奖。他先后获“四川省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198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1989、1995两届),“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1990)等称号,(中国环境年鉴)(1990)将他列为我国环境科学界知名人士之一(第一批6人);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中国民间绿色协会将其名字镌刻于《中华环保金铭榜》上。先后入选《中华人物大典》等。


赵炜   方向: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

图片3

  四川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建筑师学会城市设计与更新专委会主任委员,成都市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协会副理事长,成都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任会议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曾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唐立新优秀学者奖。主持规划设计项目获全国和省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全球方案征集第一名等荣誉多项。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子项目:多灾种灾变空间耦合下的应急疏散空间韧性规划技术与示范,2020-2022,2020YFD1100702-5(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乡村人居环境的韧性空间结构理论与规划方法研究,2019-2022,51878558(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安居环境重建追踪评价研究,2010-2012,50908191(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疆干旱型生态脆弱区新兴煤炭资源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运输网络的耦合机理研究,2015-2018(排名第3,于洋等);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融合多源移动定位时空数据的居民出行调查与活动行为分析技术研究,2012-2015(杨飞、赵炜等);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南山地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2006-2008(赵万民、赵炜等);
  7. 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公园城市的韧性协同规划设计研究及示范,2020.1-2021.12(邱建、赵炜等)
  8. 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四川省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的保障机制研究,2017-2018(负责人);
  9. 成都市科技项目:成都市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实施保障体系研究,2018(负责人);
  10. 成都市环保局项目:成都市(天府新区)环境规划体系研究,2015-2016(负责人);
  11. 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自然与城乡空间景观风貌研究,2019-2021(负责人)


芦燕  方向:政策标准

图片4

  芦燕,女,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质量与认证研究中心主任,高工,博士研究生,四川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四川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参与完成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质量提升对标行动”等标准化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完成省科技厅《新农村建设标准体系研究》等4项基本科研项目,以及《乡村旅游标准化试验区建设》《生态康养服务标准化前期研究》等其他项目5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1项、制定完成《人大预算联网审查监督数据信息提供规范》《家用汽车三包责任争议申诉处理规范》等四川省地方标准20余项。其中,《标准化在公共资源交易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第十二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发表论文2篇。参与《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手册 标准化理论与管理》等专著的编撰,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及科研成果。


陈文清   方向:水体及土壤污染修复

图片5

  1969年8月出生,四川云阳县人,工学博士,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1. 污染水体评估与生态修复技术
  2. 污染土壤评估与生态修复技术
  3. 环境功能材料研制及应用技术研究
  4. 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研究
  科研项目:
  膜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
1. 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研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主持
2. MBR用高抗污染性PVDF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评价方法,主持
3. MBR用高性能过滤膜的性能实证及膜组件生产技术的实用化研究,主持
4. MBR+NF/RO系统运营管理技术的开发与IISS在中国的适用性调查,主持
5. MBR+MUCT组合工艺脱氮除磷关键技术研究,主持
6. 高效中水回用污水净化设备开发与应用,主持
  污染水体评估及生态修复技术:
1. 三峡库区应急生物抑藻技术研究及中试,主持
2. 天然植物抑藻剂对微囊藻抑制作用机理研究
3. 白龙湖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主持
4. 四川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示范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估,主持
5. 四川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编制,主持
  污染土壤及地下水:
1. 四川省土壤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风险评估示范,主持
2. 四川省社会加油站及储油库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主持
3. 四川省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主持
4. 叙永县两河镇永宁河流域矿山迹地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及治理修复可行性研究,主持
5. 古蔺县石屏乡石亮河流域矿山迹地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及古蔺县石亮河流域水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主持
6. 长安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主持
7. 四川震后典型损毁企业遗留危险废物调查评估,主持


印红铃   方向:环境监测与分析

图片6

  女,副教授,生于1978年,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1.环境监测与评价2.大气环境与痕量有机污染
  研究项目:1.2010-2011,成都地区雾水中化学组分及其反映城市大气污染特征的研究,中国气象局城市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2. 2011-2013,海峡西岸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其减排和管理机制研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主要负责人。3. 2011-2012,成都地区雾化学特征及其与城市大气污染的关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4. 2008-2009,稀土行业典型工艺废水污染物分析研究,四川省环保局项目,项目负责人。5.2008-2010,成都市土壤中烃类污染的分子标志物示踪研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负责人。6.2007-2009,海水微表层对多氯联苯及有机氯农药的海气交换的影响”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四主研人。7. 2007-2010,台湾海峡西部海域低层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迁移特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六主研人。


赵锐   方向:环境系统工程

图片7

  赵锐,毕业于英国赫尔大学(University of Hull)科学学院工程系,获可持续设计与技术博士学位,现任职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西南交通大学“雏鹰学者”计划,西南交通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协会会员(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ciences),英国物理研究学会会员(Membership of Institute of Physics),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会员,中国旅英环境资源协会会员(Membership of UKCARE)。主要从事环境系统工程,环境政策与低碳可持续发展,环境风险与安全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中央高校科技创新等研究项目,参与主研成都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项目,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等。先后在本领域的国内外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1篇短文入选为2011年上海世界碳会议的主题发言(keynote presentation,共44篇),1篇论文获2013年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此外,担任四川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污染防治项目评审专家,成都市科技评估中心专家,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评估中心专家。受邀担任Environmental Energy and Economics Research杂志编委,以及多份高质量SCI国际刊物的特约审稿人,如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等。


董伟   方向:双碳
成都海关技术中心主任


李炜   方向:咨询方向
成都城投集团工程咨询公司董事长


吴晓   方向:固废处理

图片8
吴晓,34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并不断延伸业务产业链。


罗隽   方向:绿色低碳城市和建筑

图片9

  1998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7年获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首届“创新与研究”成果奖章。曾任职于世界著名的英国奥雅纳国际工程顾问,福斯特及合伙人有限公司董事和中国首席代表,具有丰富的在英国、北美和中国的工作经验。领导和参与了众多新城镇和各类工业园区的战略、产业和功能策划、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众多大中型城市综合体、宾馆酒店、办公楼和总部基地、医院、制药厂、机场、铁路、体育设施和住宅开发及城市规划和设计项目,多次获得国际设计竞赛奖,在工程项目管理、设计和咨询方面取得了广泛成绩。罗隽综合型的优秀学术和职业背景使其成功参与和领导了众多大型项目的设计和管理建设,包括2008北京奥林匹克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场,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超大型项目。2009年获“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总体规划和T3航站楼方案设计”国际竞赛第一名,武汉吴家山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国际竞赛第一名。2018年获成都骑龙公园景观规划和设计国际竞赛第一名中标,并在国际竞赛中中标了“一带一路”迄今最大的EPC机场项目、约31万平方米的巴基斯坦拉合尔机场扩建规划和航站楼设计。
  罗隽长期从事绿色低碳城市和建筑的研究、规划和设计,以及先进高性能绿色建筑部品、适应高强地震区域的超高层装配式建筑体系的研发工作,其合作团队的多项研发成果均具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绿色医疗建筑规划和设计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不仅熟悉医疗建筑的技术和流程要求,更能将建筑美学、空间创造和人性化设计与功能要求结合起来。曾参与数个医学动物实验楼、大型制药研发Pilot实验楼和生产厂房、大型综合医院的咨询和规划设计工作。近两年,从事主动健康和健康建筑方面的跨学科研究和实践工作。
  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数篇为SCI收录。合著专著2本和1本译著。罗隽在国际承包--建筑合资企业理论方面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成果丰富了国际合资企业理论在建筑业领域的理解,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对项目管理在发展中国家的特征、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及成功的市场进入具有指导作用。近期,作为课题负责人,正带领川大一支包括项目管理、建筑学、城乡规划、计算机和数学等专业的跨学科团队,承担国家科技部2022年重点专项“大型建筑工程前策划-后评估智能化关键技术”的课题研发工作。
  工程设计实践和学术研究领域:城镇化战略、零碳城和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及理论、城市和建筑史、大型工程项目的咨询和设计管理、绿色低碳高技术建筑的研究和设计。
  1、在城市建设、大型工程项目管理、设计和咨询方面拥有广泛国际经验和突出成绩
曾任职于全球顶尖的工程咨询和设计公司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建设和工程项目设计和管理经验。负责和主持了所在公司参与2008北京奥林匹克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场和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奥运项目,后者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建筑,工程技术先进和复杂程度都堪称世界一流。
  2、“城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
近15年来,基于对中国当代城镇问题的研究,罗隽提出了我国城镇化的方向应该是“就地城镇化”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关注。只有坚持“就地城镇化”,才能缩小大中城市和小城市的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镇人口的稳定居住和农村人口的就近转化。否则,就阻止不了人口向大城市的迁移和由此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中国城镇化的未来理想图景应该是“田园城市”,其内涵是3个回归:即“回归田园、回归乡愁、回归生活。”
  为以资借鉴,罗隽对中国和欧洲的城镇化实践作了深入对比研究,于2018年由三联书店合著出版了《时光之魅—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一书。该书在学术上第一次全面地、系统性地阐述和分析了欧洲在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城镇保护以及城市文化和特色塑造方面的理论,填补了国内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它适合对欧美艺术哲学,思潮,历史文物保护,城市建设和建筑文化感兴趣的广泛读者阅读。该书对我国当代的城镇化建设、对建筑师和规划师如何构建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的文化身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时光之魅》的出版得到众多报刊和媒体如南方都市报、解放日报、澎湃新闻、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美术遗产、三联生活周刊等的广泛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3、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更新
  除《时光之魅》一书外,2018年在《建筑学报》第7期上发表的“历史城镇文化身份的塑造”一文,研究了如何利用一个历史城镇现存的格局和建筑资源去塑造一个城市的文化身份,对我国城市建设中如何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塑造城市个性,提供了极好的借鉴与指导。
  罗隽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建筑知识。1995年合著出版《中国风水史》一书,探讨了中国传统的环境观和其哲学根基及历史演进,对城镇和乡村文化建构的模式和指导。2008年,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谈论》一书中发表论文“都市主义的中国性与创新”,通过对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的设计案例,阐述如何把中国传统建筑精神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探讨了具“中国性”的传统建筑文化精神与当代城市空间艺术及城市文化的塑造与构建方法。
  4、外国建筑史的研究和著作
  罗隽对外国建筑史有精深研究。曾给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博士研究生开设了《外国建筑史》课程。主持四川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创造美好生活:人类艺术与设计纵览》,以及川大·库闻书店通识公益讲座序列:《罗马帝国与早期教堂建筑的兴盛》、《意义与境界:中英日三国园林之美学比较》等;由三联书店出版了译著《伦敦的石头》。
  5、绿色低碳高技术类型建筑的研究
  在世界一流的绿色低碳机场建设方面作了创新性的理论研究,提出了适应 21 世纪机场建设的、以“空港城”为核心的“整体式航站楼”开发模式。自2000年,发表了数篇有关机场规划和设计的论文。2006年和2008年,领导团队运用该模式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国际竞赛”和“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新航站区和T3航站楼国际竞赛”中均获得第一名,并予以实施。2010年,领导的“郑州国际机场总体规划及T3航站楼国际竞赛方案” 获得了《2010最建筑》颁发的中国“最低碳的机场方案”奖杯。该设计从功能模式上,对传统的机场开发模式作了全新的阐释,具有前瞻性,对21世纪我国机场开发建设和设计的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曾参与了国内、外众多的机场类项目的设计工作,8次获得机场规划和设计国际竞赛第一名。也作为专家参与了数个大型机场项目的规划和设计评审工作。2018年6月,与中铁16局、中国土木工程总公司组成联合体,获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巴基斯坦拉合尔机场扩建项目EPC国际投标第一名中标,航站楼规模约31万平方米。是中国公司在国外赢得的最大的航站楼设计项目。

  6、智慧城市研究和国际学术合作
  2015年,参与由母校曼彻斯特大学领衔的多国研究团队、获得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资助的跨学科研究项目“作为复杂的可适应性系统的大数据与城市”。该研究项目是目前在大数据与智慧城市规划领域的前沿课题,研究团队由国际上多所著名大学包括曼彻斯特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东京联合国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等的专家学者组成。项目的目的是拓展多学科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基于复杂的理论分析,针对当前城市数据分析领域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和应用无法提供不同城市体系间的相关性及因果关系的现状,和传统的城市规划方式无法解决“软”系统(经济、生态和社会)与“硬”系统(工程)之间关连的弊端,建立联结和模拟不同类型的城市数据的能力。这将对未来的城市管理、空间和基础设施规划、公共卫生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密切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意义重大。


汪雄   方向:绿色低碳建筑
西南建筑设计院中建咨询部门经理,研究方向绿色低碳建筑


贾晋   方向:乡村振兴

图片10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农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自贡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前沿》主编,《粮食问题研究》编委,《乡村振兴》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与基层政府职能,乡村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资源与环境政策。入选天府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先后在《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学动态》《中国软科学》《公共管理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光明日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报纸发表多篇理论文章或时政点评,独立及联合出版《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指数蓝皮书(2018)》《农业供给侧改革:基于微观视角的经济学分析》等专著8本,其中主编的《中国乡村振兴发展蓝皮书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主持和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等多项国家课题。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四川省第十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
  为专业硕士、科学硕士和博士开授过《农业经济学》《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区域发展规划》等十余门课程,先后承担《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路径模拟仿真实验》等多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四川省委干部培训学院等机构为各级地方干部累计开授多个专题课程。其中,讲授的专题课程《振兴乡村集体经济》成功入选2018年四川省委组织干部培训“好教材、好课程、好案例”之“好课程”名单。
  担任四川省委农办,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专家、四川省宏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能源资源系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农产品出口联盟监事长、四川省村社发展促进会监事长。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取得一批有价值的研究咨询报告,其中多篇获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批示。先后承担完成由农业农村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统计局、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委托的二十余项决策咨询课题研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有效的理论支撑。


杜丽慧   方向:农业生产
中化农业副经理,研究方向农业生产


冯天丽   方向:公共管理

图片11

  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性慈善社会企业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私营企业CSR/CSIR行为的制度机理研究(71302081,2014年1月-2016年12月);
  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XJC630004):转型期私营企业的慈善行为研究:基于组织合法性的视角(2011年1-2012年12月);
  3.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金号:70872017):“科研团队领导行为及其对团队绩效影响机理的研究”(2009年1月-2011年12月)。
  4.参加教育部聘请外籍教师重点项目(教外司专[2008]271号):基于管理决断权的国有企业组织变革理论与实证研究(2008年1月-2008年12月)。
  5. 连续三年参加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托项目:“四川国有经济发展研究”(2006年3月-2008年12月)。
  6.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金号:70372032)“跨文化高层管理团队的文化冲突及协商机制研究”(2004年1月-2005年12月)。
  7.参加电子科技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不确定环境下的高层管理者认知行为研究(2005年7月-2008年6月)。

刘飞  方向:公益服务

图片12

  1972年12月出生,本科学历,锦江区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首批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2016年11月,锦江区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飞入选2016年“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拟入选名单。2017年3月,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百名社工人物。


李俊峰  方向:纪录片拍摄
原四川省电视台导演,研究方向纪录片拍摄


卢永洪  方向:文化传播
图片13
四川新闻网记者,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杨旭   方向:教学教育

图片14
成都市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研究方向教学教育


卢红雁   方向:环境教育

图片15

  卢红雁,女,汉族,1971年6月生于乌鲁木齐市,1997年四川大学硕士毕业留校任教。负责启动四川大学本科生的环境教育工作,成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研室和开设公选课。2002-2009年留学德国,获德国萨尔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区域物质流管理,垃圾分类和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及政策研究。留德期间,在德国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物质流管理研究所(IfaS)任中国项目负责人,协调执行了“中国农业、养殖业和城镇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等多项中德双边科技合作项目。2009年秋回到四川大学任教,开设双语和全英文的环境教育课程。研究领域环境教育,物质流管理,垃圾处置。
  科研项目:1. 2010-2014,有机废弃物制生物煤的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科技部资助2. 2008-2012,中国农业、养殖业和城镇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德国教研部与中国科技部联合资助3. 2007-2008,陕西杨凌和湖北龙感湖沼气厂热电联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国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4. 2007-2008,中德合作贵阳市有机生活垃圾资源化及示范项目研究(与贵阳市循环经济办公室合作),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项目


张林   方向:生态规划

图片16

  张林,男,40岁。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华师范大学校外特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土壤多样性研究,近期内主要关注川西南和成渝地区生态系统变化。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三峡集团科研项目等国家、省和地方项目15项。202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中文核心8篇。作为副主编出版学术论著1部,参编专著1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4名。作为主要执笔人,先后参编了宜宾市、简阳市、稻城县、九寨沟县等多个市、县(区)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

发展规划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