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四川省绿色发展促进会

农民日报总编何兰生|乡村振兴过程不要透支农民的信任
发布时间:2021/08/30 文章来源:何兰生 农民问题研究所 分享:
1

跟农民打交道,信任最重要。有什么事,不管农民懂不懂,只要农民信任了,那就不是事。
但对农民的这种信任,不能饕餮,不能透支。某地早年曾经急如星火地要发展蚕桑经济,一纸通知要求农民把山上松树都砍掉,把林间坟地都移走。真的很感佩当地农民!虽然不情愿,但为当地经济发展,他们也在短暂的反对后,无条件地服从了要求,把松树砍了,用陶罐把祖先的骨殖迁葬到更高的山上。
桑树倒是很快种上了,原先密扎扎的松林也变成了稀拉拉的桑地,但蚕桑经济并没有搞起来,原因固然是当地农民没养过蚕,但主要还是没有市场竞争力。于是,过了几年,领导换了,又把桑树砍了,种回松树。经过这一番拉锯反复,画的饼、吹的泡都散了、破了,农民除了落下两次砍树的柴火,白费了工夫和力气就不说了,还惊动、折腾了祖先。本来农民对迁坟的事就很敏感、很忌讳,但为发展付出了迁坟的代价,却最终没有获得发展。其情其景,何以堪!
事实上,农民是有大局观的,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福祉,为了地方的发展,拆自己的房子、征自己的地、迁祖先的坟,都不是不可以,也是愿意作出牺牲的。农民也是好说话的,只要他信任你,相信你是为他好、为大家好,就什么都好说。因为他从内心里就觉得政府没自己的利益,政府的利益就是农民的利益,只不过政府不仅考虑具体每一个农民的利益,还更多考虑农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所以,哪怕补偿不能得偿所值,哪怕吃一点亏,但只要不过分,只要自己还承受得起,农民都是好说话的。
就说某地之前的合村并居吧。应该说,从大方向上看是历史趋势,从长远上看对农民和农村也是有利的,但该地有地方搞一刀切,搞急躁冒进的那一套,安居房没建好就拆农民的房子,给的补偿款也不够买房子,恨不得都还要往里添不少,这“不少”是多少?是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这几万和十几万,意味着什么?一个农民一亩地能挣几百元?一个农民打一年工能挣几万元?前提还是种地没遭灾、打工有事做、工资没拖欠。总之是所有积蓄要全搭进去,有的还不够,去亲朋好友借?家家都要上楼,都没有钱借。而且,有不少被拆的房子是全家奋斗多少年刚建不久,之前几乎倾其所有了,现在一声令下要拆,多好的房子!多好的院子啊!就这么拆了?多浪费啊!以致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些被拆迁的农户,由于安居房没建好,只得住简易临时住所,生活水平“哗啦”一下,下了一大截。能没有怨声吗?前些日子,当地一些人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被处分,一些错误做法也被叫停。这无疑是积极的并值得肯定。
尘埃落定后,经验该总结就总结,教训需吸取必吸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更需要关注和重视那些被“闪”在半道上的农民,就是那些已经上楼、已经合了村并了居的农民,当初承给他们的诺、许给他们的愿,答应他们的新生活,是不是不能打折扣?是不是还要千方百计去落实?反正是不能把这些农民撂在那里不管,不能把信任你的农民“闪”在半道上!要不然,叫农民今后怎么相信你!还有,那些住在临时简易住所的农民,他们的安居房建设怎么样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如何?反正也不能让他们长期在“周转”中度日如年!
一定要珍惜农民的信任,不能挥霍农民的信任。农民的信任很坚固,那是经过了长时间的交互才形成的,是有了很多次的过事才积累的,是许许多多成功的实例和掏心窝子的心灵激荡才铸就的。这信任,来自历史的记忆,来自亲人的口述,来自实践的见证。农民的信任也很脆弱,一次两次的失信,农民会因为信任和大局观而体谅,但持续透支农民的朴实、朴素和朴诚,农民的信任也会打折扣。不是农民不再信任,而是农民对自己的信任能力不再信任。而我们该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呵护农民的信任,千方百计培护农民的信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