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陕西省丹凤县峦庄镇人民政府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一则视频,提醒居民要警惕林业碳汇骗局。
视频内容显示,近期,在该县发生一些企业和机构从群众手中收储林业碳汇权益的现象,企业给群众1亩林地1年1元租金,与群众签约35年。该则视频提醒,这一行为有失公平,严重侵犯群众权益,企业和机构收购林业碳汇权益的目的是利用政策变现或者进行采伐,将影响群众享受国家生态补偿。
据《南方周末》报道,在全国不少县城、小镇乃至村庄,地方官员和农民准备把林权证托付给登门拜访的公司。这些公司推销的是林业碳汇生意。当前,打着火热的碳旗号,不少公司正在跑马圈地,抢占森林资源。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活动。
我国林业碳汇可以通过核证减排项目的形式进行开发和交易,林业碳汇既可以参与国际性的CDM林业碳汇项目交易,也可以参与国内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区域性核证减排量项目,如广东碳普惠抵消信用机制、福建林业碳汇抵消机制等。不同机制对碳汇项目类别、土地合格性要求不同、可交易范围等也有所不同。
多地已经开始“卖碳”。6月30日,湖南常德市城发集团与津市市人民政府、临澧县人民政府分别签署碳汇开发合作协议。6月10日,在深圳市举办的陕西省宁陕县招商引资洽谈会暨林业碳汇签约交易会上,宁陕县政府与深圳南泥湾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林业碳汇交易合作协议,并与其子公司深圳嘉德瑞碳资产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碳汇收购合同,首批收购周期为4年,收购林业碳汇减排量2.5万吨,交易总额100万元。4月26日,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政府与广州市国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林业碳汇资源合作开发项目合同书》,项目首期拟开发200万亩,每年碳汇量110万吨,预期年收益6765万元。
林业碳汇火热的背后是需求的快速提升。业内预计,全国CCER市场有望于2022年重启,“十四五”期间,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将被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整体控排规模将达到每年70亿—80亿吨。北京绿色交易所预测,届时CCER需求将达到每年3.5亿—4亿吨。我国CCER项目备案于2017年暂停,存量CCER仍可进行交易。
不过,一些研究者指出,碳汇交易的建设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存在林地权属不清晰、碳汇核算较难等问题,碳汇项目开发面临政策、技术、市场等诸多风险。
一些地区缺乏经验,对林业碳汇认知有限,凭借自身力量组织项目开发的能力有限。目前相关服务机构良莠不齐,一些机构为谋取利益,收取高额服务费或低价收购碳汇权益,造成林权业主权益受损,对此,笔者建议相关方保持警惕,并做好知识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