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乡村建设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行业内外普遍关注。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开展了三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期通过系统治理恢复农村河湖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带动产业发展,目前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为及时总结凝练好经验好做法,搭建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工作,中国水利杂志推出水美乡村建设专题,约请行业内外专家,针对推动落实水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发表真知灼见。
水美乡村建设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常纪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水美乡村建设是涉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绿色发展的系统性工程。
目前,水美乡村建设面临一些问题,如自然资源开发受制约,自身特色自然优势与人文优势开发不足;环境治理成效弱,垃圾围村屡见不鲜;农村经济缺乏内生动力,难以吸引投资;农村土地规模化利用低,特色产业待开发;城乡联动效能不足,村庄空心化等。
水美乡村建设应基于良好的本底基础,保留特有风俗风貌的同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着重处理好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的治理,统筹开展河道清俊、岸坡整治、水系管护、大气保护、固废处理等,实现协同治理和彻底整治,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培育良好的经济产业,吸引产业资本介入,盘活农村土地资本,因势利导发展特色经济;利用城镇化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反哺水美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系统治理理念推进水美乡村建设
杨晓茹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战略二处副处长
水美乡村建设要运用系统思维,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系统治理”理念深入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水美乡村建设,治理对象不是大江大河,而是中小河流的支流、末端河道和农村沟渠湖塘,治的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河,这些河往往是大河的源头,小河水清才能大河水净;治理范围不局限于洪水灾害严重的重点河段或部分地区,而是根据轻重缓急,选取一条或几条河进行全流域治理,从上游到下游系统地治,治一条就确保治好一条;治理措施不局限于清淤疏浚、堤防加固、河岸护坡、水系连通,而是统筹多项水利措施,兼顾污染治理措施,同时注重景观、人文等要素;治理部门不是单一的水利部门,而是由县级人民政府牵头,打破行业壁垒,统筹相关部门力量,集中发力;资金来源不是单一的财政投入,而是整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渠道项目资金,适当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发挥资金规模效益,统筹实施、协同推进,确保治一片成一片。
水美乡村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下一步需要在加强全局性谋划、提升设计理念和质量、探索制度创新、参与形成合力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
水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
刘定湘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水美乡村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既是试点的亮点,更是难点,需要做足做实“水文章”。
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水美乡村建设;在试点推进过程中,统筹项目区整体治理和开发,培育生态产品,实现生态资源增值;坚持资产化运营,统筹把握水利资产的多种价值属性,综合施策,实现水美乡村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在强化财政支持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实现以水养水;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综合评估本地区生态资源,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跳出生态资源收储、交易、流转的思维局限,将视野拓展至生态产业化全过程,推动多元化经营,发展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
水美乡村试点是一项重大顶层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各地解放思想,把握好资源-资产-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跳出水利看水利,尽可能把问题穷尽,真正起到压力测试作用,探索新路子新方法,促进水美乡村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生态学意义
赵进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目的是调整水系结构、恢复关键水生态过程,从而保障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发挥。
开展区域河湖水系连通,首先要深入理解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生态学意义,客观评价水系连通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叠加累积性影响,从水生态系统整体性角度探究水系格局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机制,从区域流域尺度制定可行的水系连通工程布局方案,使区域水系连通工程综合效益最大、生态影响最小。
其次,应将恢复河湖水系连通性规划与流域综合规划相协调,将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物理结构连通与水文过程连通相结合,合理确定恢复连通性目标,充分论证各种不利因素和工程负面影响,制定适应性管理预案。
再次,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不只是意味着工程建设,在水网地区建立多约束多目标多情景的闸坝泵站群联合优化调控方案有时更能有效恢复区域水动力连通特征。
最后,需不断建立完善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作的体制机制保障,合理防控风险,充分发挥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在建设生态水网、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经验初探
霍军军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正高级工程师
结合目前三批共127个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尤其是针对已完成终期评估的第一批55个试点县,介绍了试点建设情况和成效。根据不同试点县水资源条件、区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分析总结了建设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试点工作经验,提出了推进水美乡村建设的技术指导、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建议。
一是加强对实施方案编制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在已有试点工作基础上,适时出台不同条件下的水美乡村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以指导全国水美乡村建设工作。二是加大水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力度。因地制宜,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为原则,在政策层面上进一步对水美乡村的建设内容进行优化和明确,以更好地汇聚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三是提升宣传引导力度。结合生态农业、文化康养、特色旅游等社会热点资源、热议话题,充分调动省级及以上宣传资源,为试点县发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和宣传效果,让试点县又“好”又“响”。
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借鉴
陈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结合首批试点县终期评估相关工作,梳理典型地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优秀案例,总结试点县建设工作的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问题,为下一阶段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建管体系完善提供参考借鉴,助力乡村振兴。
经验做法:一是突出系统治理思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水美乡村;二是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提升建设效率;三是采取多种手段联合发力,确保建设管理质量;四是结合试点县特点,落实建后管护长效管理机制;五是投融资机制创新性强,撬动作用显著;六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七是部门联动协调统筹推进,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八是凸显前瞻性,实现技术、工艺、材料创新。
存在问题:一是系统治理措施不完善;二是建后管护人员、资金落实不到位;三是资金撬动作用仍待提升;四是东西部推进力度差异较大。
水美乡村规划设计特点及关键技术
吕琨珑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以乡村振兴和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简述了水美乡村建设开展情况、推进过程及政策要求,分析了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总体思路及设计理念,并结合不同地域的建设方案特点,探讨了水美乡村规划设计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以期为新时期水美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西北干旱地区:大部分河流为内流河,水资源系统非常脆弱。防治水土流失是该地区河道及流域治理的主要任务。水美乡村建设,应以保护村镇防洪安全、修复改善河道形态、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结合河系及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统筹考虑区域的乡村建设。
中部平原地区:河网密集分布、层次分明,纵坡小,形成的水面面积较大,与景观人文结合治理易于达到岸绿景美的治理效果。同时村庄分布密集,河水污染程度较高,水质状况较差。制定建设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以上优缺点,发挥集中成片优势,科学合理制定水系格局。
西南高山峡谷地区:选择实施范围时,宜选择沿线村庄较多的河流。村庄段宜在防洪安全前提下,进行水文化、水景观打造;自然段通常生态较好,且地势多属高山峡谷,多数河段不需治理,仅需在确有治理需求的农田段及有开发需求的河段进行治理。此外由于西南高山峡谷区纵坡比降较大,河道上不宜建设高堰坝,可利用天然块石形成跌水堰。
黄土高原丘陵地区:实施范围应选择有水的河流。河流枯水期水量较小,但丰水期易发洪水,在村庄段宜加大行洪断面,增强堤防的稳定性;在田野段宜按照“防冲不防淹”的原则布设护岸。该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风蚀与水蚀并存,宜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做好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