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四川省绿色发展促进会

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路径、手段、目标和瓶颈
发布时间:2022/09/26 分享:

发展县域经济,一则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二则推动城乡平衡发展,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的关系、扩大生产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传统生产方式与循环经济方式之间的关系、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县城建设与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和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须走改造农业、做强非农业(工商业)和做大扩大生产的路径;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促兴现代农业,推动农工商融合发展;尤其要强化种养(牧)结合,通过完善和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同时创新和拓展农产品应用市场,将垃圾农业回用内嵌到农业生产的生态链,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家庭经济发展和农业绿色生产、固碳减碳。更进一步,乡村建设还要尽力促进农业产业园与农村工业园的融合发展,将种养殖业、工业和商业融于一体甚至园区化。

承认县域是区域权利的主体和县域存在自己的区域权利,让县域自己主张自己的区域权利,从整体上谋求发展和实现效益,激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职业分立分工协作关系,健全县域大市场,维护县域公益平衡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合理分配财政投资,建设县城与乡村融合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工商融合发展,打造县城与乡村一体的县域经济——这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应该坚持的方向。

政府要搞好设计和监管,主导农村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加强市场管理和推动农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和农村供销社“三社”改革,建立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县域经济生态圈的建设,促进“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对内搞活,立足自治,有规划有预算地去推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和落实相关的发展项目,利用县域资源禀赋,搞活农村经济循环和县域经济循环,形成县域特色,建设美丽乡村。对外开放,建立健康的对外关系和落实对外合作项目,吸引外部援助,形成系统和合、有机完善的县域发展的生态圈,综合发挥政府财政投资、优惠政策、市场调节和城市资本的作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和城乡平衡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要用好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三大手段明确乡村治理重在乡村的关系治理,乡村建设重在乡村的设施建设,乡村发展重在乡村的经济发展。乡村治理要从土地管制、发展规划、经济政策、乡村文化、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科技教育、监督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乡村建设以农业生产设施和普惠性、基础性、托底性民生设施的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经济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观,保障粮食生产,加强非农业生产,激发农村扩大生产,搞活县域经济,推动农村现代化。具体工作中,应统筹落实乡村治理、建设和发展项目,以治理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以发展促治理,营筑和谐乡村。

发展县域经济,要追求以专业化、生态化、规模化、智能化”为标志的农村现代化目标。专业化从推广标准化农村生产和培养农民的专业精神2方面着力,推广单元作业行为研究,精准中间投入,开发能源与原料替代品,提高农民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生态化要使农村生产生态、政府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政治生态、自然生态及其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有机、协调、协同的关系和状态。规模化重点在增大扩大生产规模和创新经营模式,追求大而强的势力,追求1+1>2的规模效应,希望达到一定规模后表现出规模经济。农村经济要机械化、电气化,还必须跟上科技发展趋势,进一步智能化与智慧化。

发展县域经济,需要打破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分析能力不强和非农用建设用地供应有限三个瓶颈。正是这三个瓶颈致使农业生产内卷、非农业生产不强、扩大生产无力和县域经济模式升级困难。打破瓶颈的出路在加强政府统筹和主导,加大政府投资,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加强宏观调节市场和创新土地政策,以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生产创新、增强农村的应急能力和增大资金流动,提高农村生产吸纳投入的能力,做大农村经济的扩大生产,加速农村创收和资产积累,推动农村经济上台阶和农村现代化。

无论再怎么推进城镇化,只要粮食供给不能全部工业化,就需要农业生产,因而就存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必要性。县养民而系天下,民治则天下治,正如《史记》所言:“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自秦置县以来莫不如此。应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现代化;而且,应大刀阔斧,而不应担心失去乡村。只要种养相济、睦邻而居、宅心仁厚、生态天成”的乡村神韵在,只要“粮食供给、人力涵养、文化涵养、生态涵养”的基本功能在,不似而似的乡村就在,即使冠名为“城镇”或“乡城”,其心依旧是乡村,——这才是乡村永驻之道。